研讨班主题发言 | 潘绥铭:性研究的“中国情境”(二)
本文为潘绥铭教授在2017年第八期“性社会学理论与实践”研讨班上的主题发言。经潘教授本人授权,特此发布,与各位读者共享。由于文章篇幅较长,将分为四个部分陆续推出,欢迎关注往期和后续连载。(目录中红色部分为今日推送内容)
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后期我们将结集出版成书。如需转载或引用,请务必注明:潘绥铭,“性研究的‘中国情境’”,第八期“性社会学理论与实践”研讨班主题发言,2017年6月28日-7月5日,中国哈尔滨。
往期精彩回顾:
目 录
序言
上篇
中国情境的发生学:性文化发展史概述
一、从古代到五四
(一)“儒道佛三教合流”:
中国传统性文化的意识形态
(二)性的精神禁欲主义的操作化
(三)五四:第一次被西化的“性”
(四)1930s:“性文明”共识的建立
(五)最大的思想遗产:爱情被割裂
1.情爱高于性爱
2.浪漫爱情与夫妻恩爱相对立
二、共和国:性的“新社会”
(一)新官上任三把火
(二)新传统:性的意识形态
1.性的道德优越性就是政治合法性
2.取其精华,去其糟粕
3.阶级斗争,不断寻找敌人
4.每个人的“螺丝钉化”
5.爱情被贬斥为“小资产阶级情调”
三、当今中国:从性革命一路走来
(一)1980年代以来,直接催生“性革命”的三大力量
(二)初级生活圈的基本理论
(三)独生子女国策直接催生了“性快乐主义”
(四)独生子女国策,带来性的至少六大变化
1.避孕和流产的合法化,是传统性道德的杀手
2.女性不再仅仅是生育工具,才可能出现性革命
3.独生子女国策解放了各种“性变态”
4.年龄革命:
小太阳的诞生,摧毁了传统性道德的家内传承
5.青年文化正在反哺
6.单性别成长
四、21世纪:性化的中国
(一)结成性关系更加困难
(二)性关系之中
(三)“阴阳外溢”
(四)性爱婚的“铁三角”日益巩固
(五)中国情境的最新转向
1.从勇闯禁区走向逃避选择
2.从性的革命走向安全焦虑
3.从社会压制到时尚引领
4.从越左越好,走向各就各位
下篇
中国情境的理论意义
一、阴阳与中庸:社会性别的中国情境
(一)阴阳与sex的五大差别
(二)不同的生活史,造就不同的哲学
(三)“阴阳和合”的必然产物:中庸之道
(四)gender与阴阳哲学的殊途同归
二、中国情境中的具体问题
(一)异装问题
(二)性别形象的中庸
(三)中国男人的“君子人格”
(四)男同性恋的本土认知:将男作女
三、阴阳哲学,消灭?解构?融汇?
(一)阴阳之外?男同/女同,仍然是男/女?
(二)模仿阴阳?为什么要结婚合法化?
(三)性少数,需要边界吗?
(四)阴阳生万物,还是生物因素取消论?
(五)阳哲学=异质同构,多元性别=异构同质
(六)阴阳哲学=过程协调,性别平等=起点or结果?
四、阴阳哲学之中的sexuality
(一)恐阴主义
1.根基:对于女性无限的性能力的恐惧
2.男人戒色之源:
生我之门,死我之户、劳色伤身、精尽人亡
3.双重性道德标准的来源:
男人偷情隔重山,女人偷情隔层纸
4.性生活协调:男人如火,女人如水
5推而广之:以阴克阳
(二)中国异性关系的特质
1.男尊女卑,源于“妻、妾、婢、妓、尼一体制”
2.性别战争,源于一夫一妻制
3.异性专偶制婚姻:强制的“合阴阳”
(三)异性性关系,研究为什么越来越少?
1.最根本原因:主流的性别理论不可普及
2.性少数,你跳出阴阳,这才是你最大的优势
3.进步,归功于谁?
4.加深思考:人与人,如何被连接起来?
五、运用西方理论,首先考虑什么?
(一)一切理论都有社会前提,不能拿来就用
1.依赖于人际平等的理论
2.依赖于自由社会的理论
(二)中国情境,现在也仍然不同于西方
(三)西方,还有别的性别理论啊
六、西方理论的中国应用
(一)微观:个体层次
1.信念主义:个体的性目标
2.社会化理论:性风采
3.欲望/需求论:性趣及其发育
4.决策推动论:性关系的结成机制
5.行动理论:性交往
6.符号互动论:性的仪式
7.认同论:性取向的身份
(二)中观:群体层次
1.性总量理论:“性释放途径”的结构差异
2.现象学/解释学/意义论:性快乐
3.消费文化论:性的时尚
4.结构功能主义:“性爱婚”中心论
5.戏剧论/表演论:性的呈现
(三)宏观:社会层次
1.社会分层理论:性阶级
2.社会冲突论:性的社会管理
3.社会行为学:性的运行机制
4.整体论:性的场域/空间
七、思维方式比理论更重要
(一)光谱式思维
1.万事皆为多元构成
2.确定边界,莫忘局限
3.任何分类都是主观故意
4.任何分类标准都是裁剪生活
5.任何判定都是权势产物
6.不是为了颠覆,而是为了深入
(二)建构主义的研究思路
1.必要条件
2.控制条件
3.充分条件
4.发展条件
(三)主体建构的视角
1.建构的视角
2.“主体”的视角
3.融合的视角
上篇
中国情境的发生学:性文化发展史概述
三、当今中国:从性革命一路走来
(一)
1980年代以来,直接催生“性革命”的三大力量
首先一个,文革之后,公权力退出私生活,私领域开始确立。
这就是说,公权力开始不那么直接地干涉你的私生活了,比如你离婚或者夫妻打架,你找领导、找单位,没人会理你。再加上所有人都越来越重视隐私权,所以单位就算想管也管不了啦。这是当然是好事。中国人的脑袋上,不再有一个“单位”压着你啦。个人开始独立啦,所以才可能出现任何形式的“性革命”。
第二个就是,1980年的《婚姻法》。它确立了“感情破裂得离婚”的法理,就这么几个字。这就是自由离婚制度打破了“婚姻神圣”和“一定终生”,或者叫做“一失足成千古恨”,使得离婚成为解决婚姻矛盾的合理合法的手段之一。它避免了大量的悲剧,拯救了很多人的私生活,而且高扬了“爱情至高无上”的文化旗帜,成为性革命的基础之一。这是非常先进的婚姻法,因为到现在美国一半以上的州仍然实行的是“过错离婚”,就是说,对方有过错而且你能够举出证据来,你才能跟他离婚。可是在2000年修订《婚姻法》又给改回去一部分,变成了半过错半自由制,这是一个倒退。尤其是最近几年“白头偕老”的舆论甚嚣尘上,其实是对1980年婚姻法的反动和倒退。
第三个,也是最重要的,是1981年开始全面推行独生子女国策。中国的性革命之所以能够在1980年代之后得以顺利成功,最主要的就是靠这个。
这个大家没有联想到,因为它是一个歪打正着。当年制定这个政策的人,包括整个计生委系统,没有一个人想过这件事。我去给他们讲课的时候,他们都大呼冤枉:“潘老师我们冤枉啊,我们可没想过这个。”我说,是,谁也没想过,但是客观上它造成了性革命这么个结果。
为什么?这就不得不从根子上说起。
(二)
初级生活圈的基本理论
我们看,人类生活的最基本内容就是,必须把我们的基因传递下去,人类才有今天。这就必须把男人和女人联系在一起,才有可能。那么靠什么呢?靠性。到现在也是,最深刻的关系只有性关系;性又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生殖。生了孩子,孩子需要成长,需要男人跟女人共同抚养。
那么远古的男人为什么要养孩子?跟男人一点关系也没有啊,因为人类那时候还不知道性交会怀孕,没有父亲的概念。孔子说“上古之人,只知其母不知其父”。所以男人根本没有义务来供养任何一个孩子;只有靠性,男人才能和女人联系在一起。男人是因为和女人有性关系,才去参与抚养这些孩子的。人类才能延续到今天。
在这样的初级生活圈里,我们所知道的一切传统性道德都是合理的更是必需的,而且也确实一直统治着人类的一切性行为。可是独生子女政策从中间把生殖这条线给极大地削弱了,因此整个男女关系,整个婚姻体系必然跟着彻底改变。性革命也就必须会出现,不管你想不想、喜欢不喜欢。
(三)
独生子女国策直接催生了“性快乐主义”
为什么这么说?就是因为它使得两千年来的“性的惟生殖目的论”破产了。国家不允许生二胎,体制内的人生二胎要被开除党籍,开除公职,连饭碗都没有了。那么你生完一个孩子为什么还要过性生活?没有一个人会来问你,但是你自己不得不解释。你只能说为了维护双方的感情,可是难道拿痛苦来维护吗?所以拐弯抹角你只好承认,性生活是为了寻欢作乐。于是,“性的快乐主义”第一次有了基础,有了可能性。
可别小看这一点。如果人们普遍信奉了“性的快乐主义”,那么一切传统性道德就土崩瓦解、烟消云散。例如,过去为什么禁止婚前性行为和婚外性行为?因为你要是因此生了孩子,谁养活?那就不是你个人的私事啦,就成为社会的事,全社会都有权利来管你,就是所谓“人人喊打”。可是现在,我们不生孩子,国家也不让再生,我们就是为了性快乐,那你还有什么理由来反对和禁止我们的任何一种“不道德”的性关系与性行为呢?
所以说,性与生殖的相对分离,不管在哪个民族哪个时代,都必然带来性革命,谁反对也没用。更进一步说,中国的性革命,其实就是中国政府无意中发动的,而且是强迫全中国人在短短几年之内就实现了,所以,性不革命都不行。这也算是人类历史的奇葩吧。
(四)
独生子女国策,带来性的至少六大变化
独生子女国策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,这表现在最重要的6个方面。
1.避孕和流产的合法化,是传统性道德的杀手
两千年来中国难道就没有一个妇女说,我也性解放一下?可是没用,在不会避孕不会流产的情况下,私生子女一下子就把你的奸情败露,你就会受到社会的惩罚。大家知道在美国,为了避孕和流产合法不合法,支持派和反对派打得不可开交,直到现在还是一个重大的问题。可是在我们中国1980年代,风平浪静,没有一个人讨论过这个问题,迅速地就彻底实现了。结果女性怀孕的顾虑大大减少,才有可能更多地投入各种非婚性行为。
尤其是,过去两个人通奸你怎么能发现呢?农村社会,二十亩高粱地,一男一女钻进去了,别说老百姓,日本鬼子扫荡你都找不出来。奸情败露都是因为不会避孕不会流产,生出来私生子女啊。例如,当兵三年回家一看,俩儿子变仨了;或者你们家孩子过满月,大家一看,咦,长得跟村长一个样。这还不败露?所以,不是妇女觉悟不觉悟的问题,而是她根本没有出轨的可能性。但是到了1981年以后,避孕和流产成了国家强制执行的,你想生个私生子女都不可能啦,还怎么发现你的奸情呢?所以,传统性道德就玩儿完了。
附带说一句,所谓的“少女母亲”,在任何国家都可能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,唯独在中国不可能。你说全中国有一万个少女母亲,我信。有一百万?你蒙谁呢?计生委是吃素的啊?连已婚夫妻生孩子还要指标,你一个未婚少女想生孩子?门都没有!早给你打胎啦!
2.女性不再仅仅是生育工具,才可能出现性革命
大家研究性别,都知道对女性的歧视有着各种各样的表现,可是最根本的就是:第一,你是我的性交对象,第二,你是给我生儿育女的工具,这才是最根本的歧视。
《使女的故事》剧照
可是1980年代以来,女性的青春期在提前,更年期在推迟,而且只允许你怀孕和生育一次,结果就腾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,在客观上有可能更多地投入性生活和其他性关系。这也是中国女性之所以能够出现性革命的一个根本基础。否则,在大家这个年龄,在过去的时代,至少有4个孩子。4个孩子你还上这研讨班?花钱雇你来你都来不了。4个孩子你还性解放?还性少数?你愿意,对方还害怕呢,因为养不起你这4个孩子!因此,少生育就成了女性解放的基础,一切进步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。
3.独生子女国策解放了各种“性变态”
过去因为是“性的惟生殖目的论”,性是为了生孩子,所以不生孩子的任何性性关系和性行为就都是变态。
《蓝宇》剧照
第一个变态就是独身,第二个是结了婚不生育。在独生子女国策下,这都变成应该表扬的啦。第三个是同性恋。过去在中国,对同性恋最大的歧视就是因为不生育。第四个是自慰。过去认为这是浪费精液。第五个是各种“反常的”性行为,例如后入位、女上位都被认为不利于怀孕;口交和肛交则根本就不可能怀孕,所以统统都排斥。可是现在这些情况都获得越来越多的合理性,已经无法用“性的惟生殖目的论”来反对了。
4.年龄革命:小太阳的诞生,摧毁了传统性道德的家内传承
在过去的35年里,在整整一代人里,独生子女占到了同龄人口的48%,将近一半。结果,四个老年人、两个中年人,面对一个孩子,你还敢跟他进行传统上那种禁欲式的性教育吗?你还会因为他小小年纪就交女朋友/男朋友就打断他的狗腿吗?只有这两条狗腿啊,是吧?
任何传统的民族,性道德一定是首先在家内传承的,学校都是其次,是父母在言谈话语中,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,潜移默化地教导你该这样该那样。可是现在独生子女这一代,这个传承被严重地削弱了。再加上现在三四十岁的这一代父母,不但自己就没多少传统性道德,更不知道该教孩子什么,所以传统性道德就很难传下去了。这就是青少年出现性革命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。
5.青年文化正在反哺
在过去,永远是长辈教育下一代。现在呢?反过来了,老年人反而开始“儿女依赖症”啦。这是因为,新的知识新的文化统统掌握在年轻人手中,ta们不断地反哺给中老年人,中老年人也得不断地学习,这个社会才能维系下去。例如,广场舞、黄昏恋、老年时装、微信群聊天,不都是年轻人反哺教育的结果吗?这里面,性怎么会例外呢?我的调查统计发现,50岁以上男女的性生活次数都增加啦。
《饮食男女》剧照
6.单性别成长
独生子女这一代,跟全世界任何民族、任何历史时期都不一样。你没有兄弟姐妹,没有一个跟你年龄相仿的异性从小跟你共同长大。那你怎么可能了解异性的心理,怎么能够学会与异性和谐相处?老师也没法教。你就根本没有地方学,更没人跟你练习。
这就很容易带来两方面的结果。
第一个结果就是现在年轻人的婚恋越来越困难、人际交往更加困难,乃至于不婚主义盛行、宅男宅女盛行,就是所谓“朋友圈里的人越来越多,知心的人越来越少”,恨不得人人都“独处”,都在网上“虚拟活着”。
《饮食男女》剧照
各种约炮软件为什么应运而生?就是因为可以省去人际交往这个很麻烦的过程,直接上床算啦!除了上床,咱也不会别的啦!这根本不是择偶条件太高的问题,是因为恐惧,不知道怎么跟异性相处,甚至不知道该跟另外任何一个人怎么相处。
第二个结果就全社会的戾气日增。一个不会跟人打交道的、独处惯了的人,很容易认为,一切跟我不同的人都是我的敌人,或者威胁到了我的生活方式。所以网上的“喷”就变成一种自卫反击,变成合情合理了。就算是结了婚,所谓“闪离”和“拒绝再婚”,往往不是真的有多么大的矛盾,而是试验了一下才认识到,自己实际上不适合与任何一个人生活在一起。
四、21世纪:性化的中国
这一部分,我就只讲大的趋势,不再细说了。大家可以直接看我给大家发的那本《2000-2015年中国人的“全性”》,统计图表和解释都在里面啦。
(一)
结成性关系更加困难
不仅是结婚,也包括同居,都越来越难。在27岁到35岁的总人口中,一方面,自己拥有异性亲密好友的平均人数在急剧增加;可是另一方面,没有任何一种性生活的比例也在剧增。
原因一定是多种多样,我只说两个。第一个,认为“在年龄相仿的异性眼中,自己魅力大”的比例在下降,无论男女都是这样。第二个,在过去的一年里,自己对“性”不感兴趣的比例在增加。这两者可能是相辅相成:越觉得自己魅力小,可能就越缺少“性趣”;反之亦然。
(二)
性关系之中
1.“独性”:在那些已经结婚/同居的男女里面,在过去的一年里,自己仍然手淫的比例在增加。
2.“假性”:也是在那些已经结婚/同居的男女里面,也是在过去的一年里,自己假装达到性高潮的比例在增加。
(三)
“阴阳外溢”
1.“外性”:在那些已经结婚或者同居的男女里面,在性关系持续期间,自己有过外遇的比例在增加。
2.“纯性”:发生过一夜情的比例在增加。
3.“多性”:无论在自己的一生中还是在过去的一年里,无论男人还是女人,除了现在的配偶/同居者之外,还跟别人性交过的人在增加。
4.中国情境:阴阳永固,无碍出轨。就是说,离婚和再婚的比例一直不高而且基本没有增加,可是“有过多个性伴侣”的比例却增加了。
(四)
性爱婚的“铁三角”日益巩固
在2000年到时候,中国人对于婚姻的满意度很高,但是性生活的满意度却很低,爱情的满意度居中。所以那时候可以说,是性生活的不满意拖了后腿。但是到了2015年,虽然婚姻满意度下降很多,但是性生活满意度却提高了很多,爱情满意度基本没变。结果,从总体上来看,中国人能够实现“性爱婚完美结合”这个理想的人,越来越多了。
这当然是好现象。可是对于性少数人群来说,这也可能是个挑战。一般来说,性爱婚三者完美结合的异性恋者,他不会反对你,但是他也不会关注你,他会冷漠。
(五)
中国情境的最新转向
1.从勇闯禁区走向逃避选择
性革命主要表现为勇闯禁区,破除了一个又一个传统的禁忌。可是到21世纪,恰恰是由于我们已经相当自由了,结果却带来了“选择焦虑”,就是面对多种多样的可能性,我们反而迷茫了。面前的大路九千九百九,哪一条最适合我呢?搞糊涂了,就只好逃避了。“宅男宅女”在很大程度上就有这个因素的影响。
2.从性的革命走向安全焦虑
性革命带来了很多“新潮”的活动与思潮,有些很“吓人”,就连我的一个女学生都说:潘老师,你别老到处说你那些破数字啦。你老了,无所谓啦,我们年轻人听了这些,还怎么活?这就是“安全焦虑”,觉得世界太乱,已经威胁到我的信念与生活了。
3.从社会压制到时尚引领
过去的社会压制确实很多。可是现在谁还来压制你?现在你花钱雇人来压制你恐怕都雇不到。过去,你带个女孩子/男孩子回家,全家都盯着。现在呢,父母说:你们聊吧,我们出去遛弯了啊。
现在,事实上是各种各样的时尚在引领着我们。最典型的就是“盲从减肥”,就是根本不胖的人却非要减肥。例如在14岁到17岁的少女中,自己的体重根本不超标却正在减肥的,居然高达61%。
4.从越左越好,走向各就各位
在破除禁区的那个时代,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倾向于越激进越好;就像鲁迅说的:你要开个窗户,大家都不答应;可是如果你说我要拆房子,大家就会说,那你还是开窗户吧。
走到现在,我们开始各就各位了。因为性的实践多元化了,性的思想也多元化了。与其无休无止地内斗,还不如各干各的;能联合最好;一盘散沙也并不影响我的事业和我的努力。
续
潘绥铭教授2017最新著作《2000-2015年中国人的“全性”(Sexuality)》PDF版免费放送,如有需要,请自行下载。百度云链接:
https://pan.baidu.com/s/1b1LACQ
本公众号正在连载“中国人的全性”系列,欢迎关注。查看方式:进入公众号,点击页面下方菜单“正在连载”,点击子菜单“中国人的全性”。
点击下方链接可查看项目简介:
项目简介 | 2000-2015年中国人的“全性”——潘绥铭教授的四次全国总人口抽样调查
性研究ing
你想要的性研究
都在这里
长按并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